第(2/3)页 想到此处,刘禅饶有兴致地看向司马昭。 眼前这位晋文王,会不会在司马师死后来个华丽蜕变? 就如同其父司马懿,在本该前途无量的司马朗死后,站出来挑起了司马家的大梁一般。 这不是没有可能的事。 譬如说,现在司马懿不就在为司马昭造势了吗? 值父亲战败,大兄战死,两国仍交锋不止之际,司马昭主动请缨,出使敌国,视死如归。 一旦成功请回大将军、右将军等十八将尸首遗骸,再从大汉换回一批降将。 司马昭的名声就打响了。 非但如此,司马懿、司马昭父子于那批被换回魏国的俘虏而言,也有了些恩情。 这群人,将来或可为司马懿、司马昭父子所用。 司马懿的算盘打得好啊。 因为大汉真有不少可能仍心存汉室的降将在魏,也真有关公英颅在邙山,英骸在当阳,都在魏国境内。 以前是弱国无外交,没有理由去跟曹魏交换,现在打赢了仗,手里有了谈判的筹码,天下人都在看着,曹叡又主动提出交换。 不同意交换,那就是曹叡仁义而你大汉不仁不义,谁是王者之师,谁小肚鸡肠,一目了然。 一旦同意交换,魏国俘虏在大汉至多不过一二月,而大汉降将在魏国已历七载,曹叡能不派几个已忠于魏朝的间谍过来? 魏吴两家最喜欢用间。 黄盖诈降,然后有火烧赤壁。 周鲂诈降,然后有曹休大败,为孙权称帝提供了天命依据。 其后像是路径依赖一般,孙权再派孙布向魏国的王凌诈降。 结果主动投吴的魏国间谍,名士能臣隐蕃向王凌示警,破坏了孙布的行动,最终在孙吴政军两界掀起滔天巨浪,株连者甚众。 还有降汉的魏将郭脩,在筵席上成功刺杀季汉大将军费祎。 明知敌国降人可能有危险,可能是毒药,前车之鉴众多,所谓殷鉴不远,但三国的领导者还是像没长记性一样主动去吞下毒药。 何也? 无他。 天下分崩,三足鼎立的时代。 重用敌国外域之人,既能向天下宣示,自己是王者之师,天命所归。 又能在战端开启时,给敌国将领开一条归义之路,在成本上也是一件很经济实惠的事情。 而敌国降将一旦用好了,收益是巨大的。 虽没有皈依者狂热这个理论,但上位者早就懂得了这种用人之道。 曹丕重赏黄权,同乘车舆,赐降魏汉将以高官厚禄,封为列侯者四五十人,希望以此举感化在蜀汉将,崩解大汉。 孙权以同样的手法重用降吴的汉将潘濬、郝普,就连被吴国本地人指着鼻子唾骂的麋芳也见用一时。 大汉这边也有很典型的例子。 姜维,王平。 现在刘禅想换回黄权,何尝不是想通过所谓『王化』,换得黄权归心效死,又利用其人在益州的名望,收服益州一系人心? 刘禅沉思长考之时,司马昭与赵统言语激烈交锋,一刻不停。 无非是说你们蜀国不仁不义,那群随黄权降魏的汉将,因蜀主之败无路可走,又不愿降吴而被迫归魏,你蜀国却刻薄寡恩,视他们为叛逆,对他们不闻不问。 幸我大魏天子仁义,所以那群归附大魏的汉将早已归心服化,如果他们不愿归蜀,大魏也不可能把他们遣回蜀国受人冷眼。 又说你们蜀国这么多年没有请回关羽尸首,亦不予追谥,是不是因为你们蜀国将荆州之失归咎于关羽,视他为罪臣? 我大魏天子厚德载物,大将军、右将军、骠骑将军虽丧师败绩,但胜败乃兵家常事,大魏肯定他们为国家的牺牲,不能寒忠臣之骨,亦不能冷凉下人之心。 即使我大魏天子可能会因此受某些人非议,也义无反顾遣使来请诸将忠骨英躯归葬魏土,仁感天地,德参日月。 反观你蜀… 仗打不赢。 嘴上总要赢一赢的。 毕竟曹魏自诩禅代得国,天命正统,如今败军殒将,国土沦丧,曹叡不反攻报仇,反而主动遣使议事,必然会在国内引发争议。 再不表现得骨头硬点,天下人当真不知该怎么看曹叡了。 而汉家天子在此,关兴在此,黄崇亦在此,司马昭当面提及先帝及关羽、黄权诸事,汉家诸将免不了一阵剑拔弩张。 可作为当事人的天子、关兴、黄崇,却并没有因司马昭的挑衅言语有什么愤怒不满的情绪外露,更没有与司马昭打嘴炮的意思。 诸将窃将目光朝左上首的天子扫去,见天子完全不为所动,一脸淡然的模样,最后也全都冷静下来,看司马昭如何跳脚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