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三辞三让-《正德崛起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而这三辞三让的由来,其实就是说的他大爷爷让位给他爷爷的事情。

    当年姬发的太爷爷公亶父,膝下有三个儿子,分别是长子周泰伯,次子虞仲和老幺季历。

    周泰伯、虞仲和季历三人恭谦有礼颇有德名,而这季历的儿子姬昌更是远超父辈,年纪轻轻显露贤达之资不说,并且才大德高颇有圣人之像。

    可无奈长幼有序,即便姬昌颇有德名,但按着周人的传统,公亶父应传位给长子周泰伯,由他来接过自己的位置。

    至于季历,虽然是有一个好儿子姬昌,可于情于理,这王位都轮不到他来染指。

    故事说到这里,就不得不提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了。

    要知道周泰伯、季历所处的年代,那可是在上古时期,生产力极度低下不说,百姓的温饱都是一个巨大的问题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的王位还不似后世那般,是权利和金钱的化身,那个时候的王位说白了更像是一种责任,一种集万人身家性命于一身的责任,人心没有后世那般复杂不说,兄弟之间为了权势而勾心斗角的事情,也不可能发生。

    也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,公亶父和周泰伯、虞仲等人为了周氏一族的未来,纷纷准备让季历继承王位。

    如此和传统礼仪不符的事情,季历自是不允。

    周泰伯数次让贤,季历均皆回以推辞。

    到了最后,整个事情就开始陷入到了焦灼当中。

    一个推辞,一个礼让,来来往往

    万般无奈之下,周泰伯逃离出家,南下前往荆蛮人所在。

    并且在到了那里之后,直接按着荆蛮人的习俗,断发文身,一改以前容貌装束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发肤尽毁,周泰伯已无资格再继承王位,而原本一直推辞的季历,这次再无其他借口,终于从父亲手中接过王位。

    当然。

    多嘴提一句。

    周泰伯的结局也是很好的。

    莫看他在周氏一族,才德可能不及姬昌,但是在南方的荆蛮人眼中,其无异于是大才一般的存在,仅仅只是数年,归附其的人口就有上千家之多,更是被拥立为吴太伯,至今吴越之地还尊其为先祖,并在无锡梅里建有泰伯庙,先贤孔子就曾盛赞曰:“泰伯,其可谓至德也已矣。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。”

    至此。

    三辞三让的典故也就流传下来。

    而让它成为礼制的则是曹丕,曹丕代汉以后,历代君王无论是登基也好,继位也罢,所有人上位之前都得来上这么一出。

    礼制这两字,您明白是什么意思不?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