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五章 组织-《我们的1983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元宪洲上一世就知道这个人,他是个开饭店的,曾经因为饭店的伙计超过八人而被判刑。

    他的饭店就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,叫“江涛饭店”,曾经十分红火风光一时,有中央领导路过兴都时,还专门到他饭店来视察,给他题写匾额。

    可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就再也没听说他这个饭店了,他这个人也不知所踪。

    此时的江涛有三十五六岁,皮肤白净微胖。他热情地跟元宪洲握手,然后给元宪洲做登记,一边登记一边称赞元宪洲:“你应该是我们这里最年轻,但又最成功的企业家。干脆,你来做理事吧。”

    元宪洲连忙拒绝:“这怎么可以呢!我新来乍到。”

    “新来的怕什么,你的年龄和你的实力都有号召力嘛。”

    第二天,在江涛饭店里,元宪洲与其他会员们见面,这才发现他们总共只有三十多个会员,还有七八个人是残疾人,而理事总共需要选举出五人。

    元宪洲当理事也只是走走形式而已。

    这些个体工商户中有开厂子的、开照相馆的、开饭店的、卖服装的,还有理发、刻章的等等。

    江涛介绍说这三十多人只是协会的一小部分,还有七八十人没来。

    这个时期兴都的工商户应该也不少了,光卖服装的估计都有上千人,其它的还有理发的、开饭店的,甚至还有诸多的流动商贩,更是不计其数。

    协会的这点人恐怕连百分之一都达不到。

    江涛叹息:“主要他们都不想交会费。”

    “会费应该因人因职业而异。”

    协会这个篮子太大了,什么都往里装。

    不要说元宪洲这样,就是江涛这样也算的上是大象了,那些卖服装的,或者流动小商贩跟他比起来,简直就是小蚂蚁,怎么能一起交会费呢。

    元宪洲主动表态:“这样吧,如果协会经费紧张,我愿意多承担一点。”

    现场响起一片掌声,会员们纷纷竖起大拇指。

    江涛也点点头:“那我就再多吸收点会员。”

    “对了,还有那些城乡结合部的,农民出身的工商户,我们也应该争取他们加入协会。”

    “说得有道理!我们家跟前有个生产预置板的老农民,估计他都有一百来万了。”

    改革开放前期,农民下海更早,隐形富豪自然也更多,只是他们大多后劲不足,在90年代中期以后,便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了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