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李二郎这么说,是他想到了,还是另有想法。 秦望舒很是好奇。 “为什么?”她问。 将手里剩余的麦粒递给小弟,李二郎一本正经解释道:“她们都准备好了,就等我们启程,这时候来讨说法,就不怕四婶一个恼火,直接不带她们,在她们眼里,四婶可是很小气的人” 不管李二郎到底是为什么而有那样的肯定,因为,只要他有,就表示他的思想比其他孩子更加复杂,所以,他能说出这些,秦望舒并不觉得意外,这只表明,李二郎这孩子的心眼,比她想的要更多。 于是,在听到最后一句时很是介意的挑刺。 “什么叫我很小气” 李二郎不慌不忙的安抚:“对于我们来说,四婶在大气不过,对于他们来说,四婶却是很小气的,这无关四婶真正的气量而是他们的肚量与一般人不同” “呵~”很是满意小萝卜头说辞,秦望舒心血来潮许诺道:“回头给你买套笔墨”不好好培养,怎么对得起自己。 完全没想到自己还能有笔墨,李二郎一秒笑开。 对于自家四婶的话,没有任何人怀疑。 于是,李三郎不平了。 “二哥的字还没我写得好,四婶为什么要给他买笔墨?” 说到字,还别说,谁都没三郎写得好,可三郎的字虽然写得好,但因年纪的原因,记忆不敌二郎,恒心也不如二郎坚定,使得他写得下来的不如二郎多。 不过。 “回头,我教你们一篇太祖勋志,若是你们能在半年内背整齐了,回头,我一人奖励一套笔墨纸砚”明夏太祖勋志洋洋洒洒近百章,不说详解,就是死记硬背都得背些时间,等孩子们背会了,下一茬粮又收了,他们也该往京城走了,到京城,一人送套笔墨,正合适。 此时,除了秦望舒没人知道,这篇太祖勋志有多长,更没人知道,它有多难记。 于是,闻言的孩子们欢呼一片,迫不及待,根本就没人注意那个半年内。 洗了手,李小姑凑过来,一脸的讨巧:“四嫂,都没多大点了,你开始教我们吧,看我们今天能背多少” 该收拾的都已经收拾好了,这里弄完就坐等明天一早出发,而时间还早,孩子们上帐篷也睡不着。 秦望舒示意:“叫大家一起进栅栏” 老李家的孩子都不笨,就是跨进三岁的李四郎都是小机灵鬼,对于自个四婶许诺的笔墨的事只字不提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