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4章 托孤-《五代第一太祖爷》
第(2/3)页
抛开历史真相不谈,我只能感性地假设,历史选择了老赵,时代选择了老赵,柴荣选择了老赵。
所以不管为了子孙后代,还是为了天下百姓,他都不会为了皇位传承而大开杀戒。
朱秀浑身一哆嗦,这才猛然惊觉,自己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。
柴荣下旨,以瓦桥关为雄州,以益津关为霸州,又在霸州东边筑於口关,与雄州、霸州互为犄角,合称关南之地。
朱秀微一颔首:“有劳。”
朱秀叹息一声,刚要打开屋门离去,身后传来一声低呼:“朱秀!”
朱秀面色不改,拱拱手道:“只因天下未定,朝廷根基空虚,不论京城还是藩镇,都担心一旦陛下有失,在皇长子年幼的情形下,无法维持国家一统,天下会再度陷入分崩离析之境。
“臣朱秀,拜见陛下。”朱秀躬身揖礼。
可最后成为殿前司都点检的还是老赵,中央军权还是落入老赵手里。
赵匡胤借殿前司整军培植出强大势力,柴荣身为皇帝难道不知?
以柴荣的精明,就算这一年多来身体病重,他也能觉察到朝局变化。
涿州无险可守,辽军背倚幽州,必定拼死一战,胜负难料。
抬头瞟了眼,柴荣神情平静得吓人,脸色依然病恹,一双眼睛却流露出摄人心魄的精芒。
“你小子表面上奉承朕,实际上则是在鼓吹自己。
朱秀、赵匡胤、张永德三人奉命前来拜见。
柴荣对此不可能一无所知。
柴荣苦笑了下,他知道自己或许撑不到回开封了。
柴荣哈哈大笑,又捂着胸口一顿剧烈咳嗽,面色有些不正常的殷红。
二人唤来石守信,护送柴荣返回雄县。
或许在天下臣民看来,我大周也终将如乱世以来的历代王朝一样,短暂如流星。
韩令坤率军一路追击,跨过拒马河杀入涿州地界,一鼓作气攻下守备空虚的固安县。
柴荣闭了闭眼,朱秀清楚看到,他的眼角滑落浊泪。
朱秀自问是聪明人,但同时,他也知道世上不只他一个聪明人。
天子病重的消息,还是无可避免地流传开。
照你的意思,没有你,这黎民苍生就会陷入水火之中不成?”柴荣笑道。
至此,北伐战事初告大捷,收复宁州、瀛洲、莫州、易州、瓦桥关、益津关,共计十七座县城,一万八千三百六十户人口。
柴荣说话声平淡,朱秀却听出一丝丝震怒和杀气。
若是一厢情愿,天下终将陷入动荡,而柴氏子孙的下场可想而知。
在书中,朱秀是比老赵更能取得柴荣信任的存在,所以把选择的对象换成朱秀,是信任,也是妥协、交换。
“为何?”柴荣笑了。
雄县城北,一支骑军出城后一路向北疾驰。
“陛下?”朱秀回身揖礼。
“与自己和解”柴荣喃喃念叨着,沉默了好一会,仰天长叹一声。
所以他决定赌一把,表露心声,用最坦然的态度面对这位生命走到末尾的君王,亦是朋友。
烦闷之下,他才骑马奔出雄县,一路往北纵马奔驰,随行只有石守信带领一队亲骑护佑。
一场简单的朝会散去,天子病情有所康复的消息也随之扩散开,一时间使得人心大定。
“这段时日,似乎有不少人关心朕病情如何,打着递送军报的幌子,一波一波派人来询问,好不热闹。”
朱秀下拜,叩首:“臣领旨!臣与陛下乃永世的君臣,若有来生,臣还愿意追随陛下左右,鞍前马后,尽忠效死!”
山风吹拂,柴荣一顿剧烈咳嗽,微白的鬓发和髯须随风轻扬。
另一边,则是以三司使张美,宣徽南院使吴延祚、宣徽北院使昝居润为代表的另一大朝廷势力,和赵匡胤为首的一部分殿前司集团交好。
朱秀深深吸口气,躬身揖礼:“臣当不负陛下,不负百姓!”
朱秀诚恳道:“天下乱世太久,臣民们都对江山更替、政权交接习以为常,或许没有人会相信,他们会处于一个长治久安的王朝。
柴荣如释重负般露出一丝笑意。
朱秀、赵匡胤紧随其后。
赵匡胤硬着头皮道:“来日方长,等关南防线构筑完备,我军兵马粮草准备充分,再找机会北伐不迟!”
周军占领瓦桥关时,在瓦桥关以北发现一支千余人的契丹骑兵。
柴荣没有说话,眼睛不眨地看着他,目光里渐渐涌出些复杂神色,甚至隐隐夹杂些许狠厉。
柴荣或许信任张永德,但他更知道,张永德当不了天子,也保护不了柴氏子孙。
“陛下!”赵匡胤和朱秀齐声惊呼,赵匡胤更是一个箭步冲上前,把柴荣搀扶下马。
柴荣恼怒于李在钦望风驶舵,等到契丹残余兵马仓惶撤回涿州,迫于无奈才投降,将其斩首示众。
这意味着,皇统按照宗法礼制传承的制度尚未形成,中央朝廷的集权还有待完善。”
“咳咳~大言不惭!”柴荣摇摇头,笑骂一声。
朱秀瞥他一眼,没有吭声。
同理,开封朝廷之上,诸多朝臣也是同样的心思。”
宰相班列里,范质、王溥与朱秀交好,陶谷更不用说,能当上宰相全凭朱秀抬举。
赵匡胤仰头无声叹口气,扭过头瞪着朱秀,低喝道:“赵国公还不赶快劝劝陛下?”
柴荣枯槁的面容充满落寞、不甘、遗憾,又夹杂深深期许,轻声道:“善待百姓。”
赵匡胤苦笑了下,朱秀把话说的倒是直白。
柴荣古怪地盯着朱秀,好半晌才道:“没想到伱会当着朕的面,把话说得如此直白!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