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一头牛可得二十亩农田,总量以四头牛为限,也就是说,牲口最多能帮一户得到八十亩田。 不过这均田之法,只针对那些户籍记录在案,且所拥田亩达不到数量的百姓。 不针对拥良田万顷的豪强大家,也不针对被豪强大家们隐匿起来的册外户口。 这也是无奈之举了。 大汉现在还需要巴蜀豪强大家的支持,不可能对他们过于苛刻。 至于想要把隐匿的户口从豪强大家们的坞堡庄园里解放出来,大汉还需要更大的威望,更多的兵力,不然还是须以稳定为主。 刘禅继续道: “策勋十二转酬功,除每转皆赐下占田资格外,每转还应设对应的勋官名号,譬如…… “一转为武骑尉,视百石官。 “二转为云骑尉,视二百石。 “三转为飞骑尉,视三百石。 “四转为骁骑尉,视四百石。 “大致以此类推吧,勋爵之名,朕只粗略一拟,至于食秩也是粗略对应,都作不得数。 “还需相父与诸卿日后与朕共襄厥务,悉心参详。 “不过这些勋官,俱为名誉职。 “也即只赐印绶,并无俸禄。 “但也不是什么好处都没有。 “譬如达到几转以上,或为大汉征战三到四年左右,便成为散官,获得勋爵对应的俸禄。 “又譬如达到几转以上,其人便可获得诠选为职官的资格。 “非但如此,还可以给勋官子侄以门荫入仕的特殊待遇。 “譬如达到几转勋爵之后,其子侄便可获得上国子学的资格。 “又或者可获得诠选为官吏的资格,凡此种种,不一而足。” 一众臣属闻言至此,思索片刻后也都恍然。 勋官,就是名。 勋官达到几转以后,或者说为大汉征战几年以后便成为散官。 散官便是名、俸俱备。 至于职官,就是县丞、县令、太守、郡丞之类真正做事的官了。 如果勋转的府兵真有能力,也就是经过了朝廷的诠选,就能获得资格担任职官。 这也就是给鹰扬府府兵们一条获得官身,彻底改变个人命运、家族命运的上升途径了。 更别提天子刚刚还提及,勋官达到特定的转数之后,其子侄可获得荫官、国子生之类的资格。 不管概率多小,途径多窄,多少它也是一条路,就如举孝廉,一郡每年也就一二人罢了。 方今天下,就是县丞、郡吏这样的小官末吏,都需士人出身不可,所谓的豪强大家即使再有资产,也很难获得官身。 不过如今的大汉算是个例外。 先帝与丞相在巴蜀任用了大批豪强作为吏员。 大汉在册户籍虽仅三十余万,口不过百五十万,但录用的吏员却达到了五万余人。 众臣沉思许久后,丞相神色颇有些复杂地开口: “陛下,入关中以来,臣也一直在思索,倘若尽复关中之土,除了在关中屯田外,还可施何种政策,以壮大汉国力。 “未尝不思分关中之田,犒赏有功之士。 “但正如臣等先前所言,既忧关中田亩荒芜多年,以此赐之,恐将士心有不满。 “又念将士大多安土重迁,所以一直踌躇难诀。 “不曾想陛下圣虑独运,竟于臣等之先,定此良策。 “想来陛下定是宵衣旰食,殚精竭虑,臣等居宰辅之位,未能为陛下分忧,实深愧怍。” 丞相此言落罢,董允、陈震、郭攸之这几名侍中尽皆相觑。 天子设立鹰扬府,策勋十二转以激励府兵为大汉尽忠效死之制,听起来很简单,也很容易听明白。 甚至关中地广人稀的现状,天然就为天子这鹰扬府策勋之制提供了实施的现实土壤。 但谁能像天子这么大胆? 除了天子,谁又敢这么大胆? 大汉不是没有良家子,虎贲郎便多是良家子出身。但碍于巴蜀土地有限,绝大多数人都自动忽略了用田亩酬功的制度。 而又如丞相所言。 以关中荒芜多年的土地酬功,让将士们远离乡梓,怕不是要被骂刻薄寡恩? 将来谁还愿意为大汉效命? 可如今经天子这么一点,董允、费祎、郭攸之、陈震等一众居宰辅之职的重臣才恍然醒悟。 第(2/3)页